加入成考交流群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
作者:成人自考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08:10:12点击:
网上有一句流行的话,"想回家,不是想回到有家人的那栋房子,而是完全属于我的、独立的精神空间。"
一句简单的话,道出的却是无数身在"家"中当代人的无奈。
"吃过晚饭后,孩子关上书房的门,丈夫打开电视一言不发,我就躲进卧室和朋友打电话。我们看似和谐互不打扰,其实彼此之间早就堆砌起了厚厚的墙。"
这是我一位朋友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,也是当下不少家庭的现状。
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"家"已不再是那个温暖的港湾,"家人"也不再是最想见的人了?
这些问题的答案,都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这本书中。
本书作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的武志红,在他从事多年的心理咨询生涯中,他深刻地感知到中国式家庭伤人的地方远远超过了世人的想象。在"家"的隐蔽之下,许多的孩子正被父母"令人窒息的爱"操纵着。
他将自己的见闻、感受汇总成这本《为何家会伤人》,深刻而尖锐地阐述了"家不再为家"的底层原因,剥剪蚕丝般一层一层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,解读你我的复杂情感模式。同时也告诉读者该如何做,才能让家庭关系重回正轨。
01.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:想要建造良好的家庭关系,要从建立健康的父母关系开始
"家"的主体通常由父母和孩子构成,在这三者之间又包含着两种关系:亲子关系及夫妻关系。在这当中,夫妻关系才是核心。
执着于"自我坐标",是众多矛盾的开始。作者将我们每个人比作这个"坐标系"的"原点",其他人都处在我们坐标系的各个"象限"上。我们站在自己的原点,不断对别人进行揣测和评价,以此获得安全感。亲人之间的关系变如此难以理解,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执着于自己的"坐标系",从来不考虑对方的"坐标系"。
当我们习惯于置身于"自我坐标"的时候,就会不经意对他人指指点点,正是这些"指点"的不断积累,导致了关系的僵化。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常见的一些会伤害对方的行为,包括:揣测、评价和出主意。
夫妻互相伤害的方式一:揣测,只是我们自以为是的了解。
"我还不知道你?你一起身我就知道你要去喝水还是去上厕所。"这句话,我们是不是常听到?这就是揣测中的一种。
夫妻互相伤害的方式二:评价,不管是夸奖还是抨击,我们的目的都是控制对方。
夫妻互相伤害的方式三:出主意,阻止了对方倒苦水。
我们习惯性认为伴侣向我们诉苦是需要我们帮助,但实际上,伴侣只是希望交流感受。
该如何建立健康的夫妻关系呢?
其实在夫妻之间,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感受。理解对方的感受,并接纳彼此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我们渴望了解对方,就不要执着于自己的"坐标",而是多走进对方的"坐标"看问题。
首先,我们相信对方的感受,是处理所有关系的重要一环。比起四处寻找伴侣某种行为的原因,不如选择相信对方的感受。在第一个案例中的徐太太如果听到了丈夫发自肺腑的声音,并重视它,可能就不会如此极端地去相信奇怪的"定律"。
其次,不要做"父母型"伴侣。那些喜欢评价伴侣的人,其实是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。但是在夫妻关系中,两个人是完全平等的个体,无意识的"指点",其实是一种"我行,你不行"的关系模式。如果夫妻双方正好是"一强一弱"的互补型人格,那关系就会很融洽;如果反之,双方都是"强势型"人格,那这种关系就会触礁。
最后,要明白倾听和接纳对方情绪很重要。仔细回想就会发现,在所有关系中,如果对方和自己分享的是快乐、喜悦的心情,我们很容易产生共情,并且乐于去共情。但如果对方说的是会带来消极情绪的事情,我们就会急着去告诉他们该怎么办。
可事实上,不论对方分享的是喜悦还是痛苦,都是需要我们理解和接受的。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"那真是太糟了,你一定难过。",都比我们擅自给出主意好得多。
确立夫妻关系的核心地位,了解和接受对方真正的感受,并且给予关切,我们才能和伴侣建立良好的关系。那接下来,我们一起看看亲子关系该如何处理。
2.亲子关系其实不简单:爱不应该导致伤害,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
原本夫妻关系才是家的核心,可是在无数中国家庭里,却存在着两种现象:要么孩子地位超越配偶的地位,成为了整个家庭里重要的存在。要么孩子在家庭里完全没有地位,说什么都被父母反驳。
这些现象,导致中国式家庭的父母和孩子,都正在"家"这个看似美好的地方经历着一场无声的"风暴"。这场"风暴"便是源于错位的家庭关系。
溺爱孩子,是造成自己痛苦的第一步。我们都知道溺爱会是怎样的表现,表面上看是父母牺牲自我的"伟大的爱"。但对孩子的溺爱,实际上是源于父母将孩子当作内心世界的"我"及父母的自恋,才会忽视孩子的成长需要,无休止地将爱给予孩子。
这个内心世界的"我",在心理学上被称为"内在的小孩",是我们对自己的童年体验、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。比如,我们在童年时期因为家庭原因没有办法随时拥有新衣服,只能羡慕别的小孩。那在我们有了小孩的时候,这种童年的创伤会浮现出来,于是就无限制地给孩子买新衣服,哪怕他们不喜欢。
在这样的"爱"包围下的孩子,看似幸福,其实对他们而言这种"爱"非常沉重。因为父母并不懂得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成长需求,他们不懂得什么叫放手。
忽视孩子,是促使孩子扭曲的第一步。与溺爱相对的另一个极端,就是忽视孩子。当看到新闻上说某个地方的学生,在上课期间逃学去网吧打游戏。我们可能都会有觉得:这个孩子被惯坏了。但我们不知道他其实并不是被溺爱,而是被忽视了。
众多新闻事实表明,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儿童大多都有不幸的家庭。他们大多都面临父母离异,或者是留守儿童。这些被忽视的孩子也许在早期不会表现出问题,但是随着他们的成长,他们会不断地追求物质带来的满足感。
书中有一句话,"对物质的追求,其实是对爱的渴望。"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。有一部分人在童年时期可能会执着于某件物品,一个玩偶或是一把玩具枪,其实都是因为在这些物体上有"爱的味道"。随着我们长大,我们渐渐明白爱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,便不再执着于那件物品。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,才能成长为健康的人,不会过度沉溺于物质带来的满足感。
现在的家长迫于生活的压力,忙于工作和家庭之间。可是下班之后工作依旧紧紧追在他们身后,导致他们陪伴家人的时间被不断压缩。面对孩子一起玩耍的邀请,父母只能说"抱歉,下一次一定和你玩",殊不知在这样的循环中,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缺爱,他们会渐渐变得沉默、自卑或是性格极端。
明白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,不要让孩子走向极端心理。不管是溺爱还是忽视,其真正的原因都是父母没有看到孩子到底需要什么。
当他们还是儿童的时候,需要父母的双手带着他们去看世界。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,就会让孩子产生"我不重要"的心理负担。随着他们慢慢长大,他们需要独立去"探索自我"。这时候父母需要给出恰当的引导,如果父母完全忽视孩子,放任孩子发展,孩子会觉得"我可以为所欲为";但只要父母稍加引导他们就会明白社会规则下的"我"到底是谁。
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后,他们会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,在这个空间内他们会产生安全感。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过多参与,孩子的独立空间被侵入,他们就会感到恐慌,并与父母发生冲突。在父母眼里这也许是"叛逆",但实际上是一个孩子走向完整自我的必经之路。
过度地参与孩子的人生,或是完全不参与孩子的人生都会让孩子的心理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。父母要做的,其实就是不断询问孩子的感受,并给其正确的引导,让他们成为自己。
03.家是注重感受的地方:不要将权力规则带回家,多了解对方真正的需要。
在前面,我们不断地强调一个概念:交流感受。这便是家庭情感维系的核心,家人之间的沟通,目的往往都是分享喜怒哀乐,而不是想得到对方的指责,也不是一定要得到一个答案。不论是夫妻之间,还是亲子之间,我们都要明白对方和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,对方的感受很重要。
别把权力规则带回家。不管是在工作领域,还是家庭之中,我们和人相处都有一定的规则。工作领域的规则是权力,它依靠竞争与合作,或是控制与征服来运行。而家的规则是珍惜,它的唯一运行机制就是理解和接受。如果我们无法区分工作和家的界限,将权力规则带到家中,便会造成家庭关系中的"权力污染"。
明白分离和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课。23年春晚上,黄绮珊和希林娜依合作的《是妈妈是女儿》一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,"如果放手是一门功课,妈妈永远学不会。"这句歌词说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。
分离和放手,为人父母来说常常非常困难。因为父母好像天生就会将孩子看作生命里最重要的存在,为了孩子他们肝脑涂地。但是,当孩子逐渐长大,父母的不肯放手,却成了亲子关系的最大阻碍。
在孩子的角度看,"倘若拒绝分离,就等于拒绝成长"。那么在父母的角度看,"如果拒绝分离,就等于阻碍孩子成长"。这个道理希望父母都能懂。父母只有明白,孩子是孩子,自己是自己才能做好分离这门功课。同样,只有父母对孩子放手了,了解孩子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,并给予适当的引导,孩子才会树立起独立成长的自信。
可见,要想维持家庭关系的和谐,每一位家庭成员都需要作出努力。夫妻之间要有和谐、健康的关系,理解彼此,心系家庭;亲子之间也需要相互独立,不溺爱也不忽视。这样家庭关系才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。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充满欢笑和幸福的笑声。
作者武志红说,"家是港湾,爱是退路",别让家不再是港湾,别让爱无法成为退路。
#家是温馨的港湾#爱是退路#好书推荐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