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成考交流群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
作者:成人自考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08:10:03点击:
站在诗人的视角,还原诗歌的画面
《春望•其一》
唐·杜甫
国破山河在,
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
恨别鸟惊心。
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?
作品创作背景:
天宝十四年(755)十一月,安禄山起兵叛唐。次年六月,叛军攻陷潼关,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。七月,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,世称肃宗,改元至德。杜甫闻讯,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,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,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,解送至长安,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。至德二年春,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,百感交集,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。
本诗共八句,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,饱含着兴衰感慨;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、心系国事的情怀,充溢着凄苦哀思,今天先解读前四句。
全文通篇翻译:
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,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。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,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。
关键词语注释:
国:国都,指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城:长安城。草木深:指人烟稀少。
感时: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。溅泪:流泪。
恨别:怅恨离别。
逐句深度鉴赏:
第一句“国破山河在”。描写了国家遭受灾难,城池破碎,山河依旧,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凉感。这一句通过对比,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痛苦。
第二句“城春草木深”,则进一步描绘了城内的景象。春天已至,草木茂盛,青葱翠绿,但城池的残破和草木的生机形成强烈对比,给人一种荒凉中透着生命力的感觉。这一句通过草木的生机,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坚韧。
第三句“感时花溅泪”,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,描绘了花在时局的忧虑中泪落如珠的情景。花本是无情之物,但在这里被赋予了人的情感,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痛苦。
第四句“恨别鸟惊心”,同样运用拟人手法,描绘了鸟在离别时的惊心之感。鸟也是无情之物,但在这里被赋予了人的情感,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离愁和痛苦。
这两句通过拟人手法,赋予花、鸟以人的情感,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痛苦,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。同时,通过花、鸟的描绘,隐喻了作者的坚守和追求。
作者简介: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 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 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杜甫的人生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读书和漫游(712年-745年):杜甫自幼好学,知识渊博。他24岁开始漫游全国,走过齐、赵、魏、燕、汴、苏、浙等地,其诗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传世。
困守长安(746年-755年):公元746年,杜甫回到长安,但因为没有得到官职,一直住在舅父杜阳县尉的旧宅中。期间,他写了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名句,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深忧虑和不平。
任职右卫卒府兵曹参军(755年-756年):公元755年,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,但因为不愿意任此官职,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。这个阶段,他的诗歌开始涉及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,记录了人民的苦难和忧国忧民的心情。
流亡和为官(756年-759年):安史之乱后,杜甫逃往陕西凤翔探亲,并在唐肃宗朝廷中担任左拾遗。后来因为上疏救房琯,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此后,他离开了朝廷,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,期间写下了“三吏”、“三别”等名篇。
漂泊西南(760年-770年):公元760年,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,于成都建草堂定居。此后,他漂泊于西南地区,先后在严武、高适、岑参等人处做幕僚。在此期间,他写下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名篇。
以上是杜甫的人生经历,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,表达了他的思想、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。他的诗歌被誉为“诗史”,反映了他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。
“破”字飞花令
破落古关城,犹能扼帝京。
破檗供朝爨,须怜是苦辛。
破落三间屋,萧条一旅人。
破屋居人少,柴门春草长。
破尘归骑速,横日雁行高。
破额山前碧玉流,骚人遥驻木兰舟。
破瑟悲秋已减弦,湘灵沈怨不知年。
破却千家作一池,不栽桃李种蔷薇。
破敌江军意气豪,请除倾国斩妖娆。
破产移家事亦难,佐吴从此霸江山。
破衣兀坐若枯木,山鸟不怕行莓苔。
#图文作者打造计划#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