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成考交流群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
作者:成人自考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08:02:34点击:
阅读小说作品,要有理论的指导,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小说作品的审美价值。
先生认为流行的分析情节的“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”四个部分的理论是荒谬的,落后的。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实际情况,因为很多小说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,代之以“生活的横断面”结构。这种结构不追求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,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。
继而,从英国作家福斯特的《小说面面观》谈起,明确情节和故事的区别(有因果关系,就是情节)。强调理性的因果关系不构成小说的情节,小说情节的因果关系不是理性的,不是实用的。好的小说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,是由情感来决定的。从理论上来说,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过实用价值。
在此基础上,提出自己的小说阅读理论指导:错位。他的小说解读,很大一部分在这个理论指导下,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,通俗地说可以是“本应如此,却不如此”于是在为何不如此的人物心理探微中,去层层分析形象和主题。
他认为,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,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轨,进入第二环境,暴露出第二心态。即通过情节突转,把人物在常规环境(第一环境)中隐藏很深的心灵奥秘(第二心态)暴露出来。
第二心态等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的,然而小说写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物,而是几个人物,几个人物从相同的心态变为另外一种心态,就会产生情感错位,错位的幅度越大,情节就愈加生动,人物就越有个性。(比如:正常时,大家对社会稳定基本有一种共识,但是疫情来了,于是非常态下,有人渴望安全,支持严格的疫情防控,有人因生活困难,希望能宽松化,矛盾或冲突在不同人的心理错位中产生)
综上,先生把情节的功能概括为:一,将人物打出常轨;二,暴露人物的第二心态;三,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。
随便乱说几句,孙先生更看重情节对人物的表现作用,其实我倒是觉得小说三要素“人物、情节、环境”各有其妙。情节曲折、紧张、反转、悬念重重、奇诡玄幻,本身不是一种美吗?或许在这其中,人物不过是工具人,脸谱化的同质化的都无所谓,读者在情节的波澜中获得一场梦幻之旅也令人心动。而环境呢?通过情节的转折变化,把梦里想象力的奇特幻想世界表现出来,乌托邦也好,末世黑暗也罢,重心在世界本身的表现或许也能打动许多人吧?
以下是摘录的一些文字,来更好地理解“错位”(1.反差,2,本该如此,却不如此)
《孔乙己》为何以小店员为叙述者:
1.有限的视角里展开,可以省略许多场景直接、正面的描写。
2.对事件在场的观看,只能以对受虐者的痛苦和屈辱的感同身受为主,容易变成浅薄的滥情,事后的追叙,拉开距离,情感可能错位复杂,类似于“陌生化”效果。
如见“孔乙己”之偷书后被打断双腿,爬着来酒店的悲惨遭遇,正常人应同情或沉默,或惊讶,可是掌柜却笑问“孔乙己,你又偷东
《林黛玉进贾府》“步步留心,时时在意”的情感变化:
林黛玉初始的谨慎小心,出于其潜在的社会地位的自卑,这种初始心态和她所受到的隆重而热情的接待发生了矛盾。“轿夫、婆子、小厮”等的服务不过是礼仪上的隆重,小丫头们所言,则显示是阖府的欢迎,以最高权威的老祖母贾母为首的热切期待,黛玉防备之心渐趋渐淡,第三个环节,王熙凤的到来,把黛玉的地位提高到新的高度,……直到宝黛相见,黛玉有防备到“有些面熟”的吃惊、一见钟情的潜意识萌动。
林的心理脉络得以完整呈现:先是小心防备,后是自然融入,坦然接受再到吃惊于一见钟情的潜意识萌动,最后引起的却不是庆幸而是忧伤。
《山地回忆》作者表现老百姓对抗日部队的热爱,
一是用吵架来表现,越是敢于吵架,越说明双方感情的深厚;二是用争执过程中敢于不讲理来表现……说明军民关系的亲密无间。(《百合花》小媳妇不借小战士棉被也可以如此理解)
《范进中举》
中举之前,备受欺凌和侮辱;中举之后,受尽无端的馈赠。这样的社会陈规,就造成范进的精神心性的麻木,先是由于卑微而麻木,后是因为暴喜而发疯(这是最大的麻木),最后是在虚伪的奉承中不觉虚伪的麻木。这种喜剧性的发展暴露了一个“烂忠厚”的读书人的灵魂走向泯灭的过程。
(本该如此吗?本不该如此却如此又是为何?)
《故乡》作者反复强调“故乡”原来是“美丽”的,美在哪里呢?
海边、蓝天、圆月、和戴项圈的孩子,这种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衰败凄凉形成反差对比。除此,故乡的美还在于人与人之间,社会地位不但不妨碍心灵的沟通,而且不妨碍“少爷”对穷孩子的赞赏和友好。这与第二层次现实的故乡的美变质了,又形成一种反差。首先在于闰土的外部形貌,更在于这种情感的隔膜,双方都无法表达,情感冻结。“我”与有感情的“闰土”和无感情的“杨二嫂”都无法沟通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《故乡》所写的并不仅仅是审美性质的“故乡”的必然失落,而且是“新的生活”及其精神美好境界某种无望的向往。
与考生自由互动、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、解答